首 頁 | 市場原料 | 統計集群 | 紡紗織造 | 品牌推薦 | 人力資源 | 標準與檢測 | 非棉與展覽 | 節能環保 | 協會之窗
當前位置:首頁->節能環保->最新動態
孫瑞哲:以數智轉型撬動錦繡未來

  數智浪潮奔涌向前,產業變革風起云涌。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內容,數字化轉型重塑底層邏輯、改變價值范式,已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

  《紡織工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為回答好這一時代課題劃定方向、指明道路。方案立足新型工業化建設的時代坐標,統籌技術創新、模式變革、產業升級、基礎支撐等關鍵環節,構建起清晰有力的政策體系。方案的出臺正當其時、意義深遠。

  統籌當前與長遠,紡織行業要深刻理解《紡織工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的現實性與戰略性,明心定向,抓好落實。

  深刻認識行業數字化轉型的現實基礎。紡織是最早開展兩化融合實踐的行業之一。目前,行業數字化設備聯網率約為50%。2024年,紡織企業入列5G工廠名錄數量達30家,嘉麟杰、波司登、海瀾之家等6家企業榮登首批卓越級智能工廠榜單。數智轉型,紡織行業成果豐碩、走在前列。

  標準生產向柔性制造轉變。以數據驅動生產,通過智能制造滿足“小批量、多品種、個性化、定制化”需求,已成為重要趨勢。大楊集團借助自主開發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服裝的大規模定制;波司登通過建成全鏈路智能工廠,構建起“以銷定產”的柔性供應鏈;南山智尚憑借3D設計軟件實現“72小時極速反應”,定制訂單占比達35%。柔性制造能力的背后,是數智的深度賦能。

  單點突破向系統集成轉變。企業已經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部改造,走向全流程、全要素、全場景的系統性重塑。魏橋紡織打造的智能工廠,設備聯網率超過80%,實現了研發、采購、生產、銷售、服務的一體化運營;羅萊生活部署MES/WMS系統,供應鏈協同效率提升80%。數據流、業務流、價值流深度融合,技術工藝、組織結構、管理模式全方位重構,行業正通過構建智能平臺,實現全價值鏈的系統性躍升。

  封閉競爭向開放協同轉變。數字經濟打破企業邊界、產業邊界、地域邊界,催生全新的協作模式。南通家紡產業集群的“紡知云”AI平臺通過接入DeepSeek模型,為園區中小企業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形成了“技術公地+商業衍生”的發展模式;華孚科技圍繞“東數西算”規劃,開展“東推西訓”上虞+新疆聯動模式,打造跨環節、跨企業的算力協同增值空間。萬物互聯、創新協同、價值倍增,開放開源正成為現代紡織的重要形態。

  深刻認識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廣闊前景。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紡織行業正在成為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以人為本的健康產業。數字化轉型作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杠桿,展現出差異化賦能、系統性重構的關鍵價值。

  科技維度: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系統躍升。數字經濟是創新生態。在技術融合、數據融合、業務融合中,行業從簡單技術疊加躍遷到系統創新涌現。數字技術與傳統工藝深度耦合,催生智能紡紗、數碼印花、柔性制造等技術新體系;數據融合打通全產業鏈信息壁壘,重構基于數據要素的生產關系;業務融合貫通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營銷服務全鏈條,推動價值鏈協同優化。從生物基纖維的材料革新,到智能裝備的制造突破,再到平臺化協同的組織重構,數字技術成為連接創新要素的“神經網絡”,推動產業實現從單點突破到系統創新的根本轉變。

  時尚維度:從被動跟隨向主動引領的價值重構。數字化轉型通過數據要素賦能實現文化價值的深度挖掘和創新表達。通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趨勢、AI輔助設計創新、虛擬現實構建體驗場景,數字化轉型推動時尚產業從物質生產向文化生產、從產品導向向體驗導向轉變。數字平臺形成全新產業鏈接,社交媒體重新定義時尚傳播機制,推動跨界融合和IP價值的多維度延展。從服飾到文旅,從實體到虛擬,從內容到消費,多元互聯的時尚生態系統加快形成。

  綠色維度:從粗放發展向精益治理的路徑變革。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正在改變高耗能、高投入的傳統發展模式。數字化監測體系能夠實現能耗、水耗、碳排放的實時感知與智能調控。智能算法優化工藝參數,可以大幅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產生;區塊鏈技術能用于構建透明供應鏈,為綠色認證、碳足跡追蹤提供可信支撐,相關信息是綠色金融、綠色貿易的關鍵基礎。工業互聯網平臺促進區域內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循環利用,能夠形成“減碳、降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的發展格局。

  健康維度:從產品供給向服務供給的屬性延伸。數字經濟可拓展行業服務民生健康的價值邊界,推動相關企業從產品供應商向健康服務商的角色轉換。智能可穿戴產品集成傳感監測、數據傳輸等功能,實現人體健康狀態的實時感知與預警。更深層次的變革在于,數字經濟能改善勞動環境、減輕勞動強度,平臺經濟可拓展就業空間、增強就業彈性。數字技術推動紡織工業深度融入大健康場景,構建以人為本的價值網絡,保障人民的生活健康、生命健康、工作健康。

  深刻認識行業數字化轉型的突破方向。在看到成績與前景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行業數字化轉型存在的問題和短板。

  一是產業發展結構存在失衡。數字技術的“馬太效應”使得行業的數字鴻溝有加大的風險。鴻溝體現在地理空間上的東西部差異、企業規模上的大中小分層、產業鏈環節上的上下游失衡。

  二是數據價值轉化存在障礙。技術層面的數據孤島、管理層面的治理缺失、市場層面的流通不暢,使得從數據資源向數字資產的價值轉化仍存阻礙。行業在數據要素市場化方面仍須加大探索。

  三是核心技術創新存在弱項。長期以來,行業企業在全球價值鏈合作中習慣于學習引進,形成了對外來技術的依賴。高端智能裝備、先進工業軟件、關鍵核心算法等領域缺乏自主創新,成為產業轉型升級新的制約。

  四是人才培養體系存在短板。行業中既懂紡織工藝又精通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匱乏,中西部地區和中小企業面臨的“人才荒”更為突出。人力資本的結構性短缺反映了教育培訓體系與產業發展需求之間的滯后性矛盾。

  于關鍵處落子,行業要在數字化轉型中取得成效,需要堅持問題導向,把破解難題、補齊短板作為著力點。

  系統推進,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政策落實。當前,人工智能體、人形機器人等技術創新加速迭代。行業處在技術轉軌和質態躍遷的關鍵階段。做好數字化轉型,需要我們以思想破冰引領產業破局,真抓實干落實好《紡織工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

  一要強化基礎能力,夯實“硬支撐”。持續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立涵蓋纖維原料、紡紗織造、印染整理、服裝制造全產業鏈的關鍵共性標準和接口,實現產業鏈上信息的高效協同。推動建設區域級、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深化“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為中小企業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二要突出應用導向,找準“切入點”。識別“痛點”、找準場景,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間”。在研發設計環節,要應用人工智能開展趨勢預測,構建標準素材庫,運用3D虛擬試衣等技術實現快速、精準設計。在生產制造環節,推進智能仿真測款、坯布瑕疵檢驗、染化料智能配色等典型場景應用。建設數字供應鏈管理體系,形成敏捷響應能力。

  三要優化產業生態,培育“動力源”。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加強行業與軟件服務商、裝備制造商等深度合作。培育紡織行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推動服務商產品的性能測評和應用驗證,形成優質解決方案推廣目錄。建立紡織行業數字化轉型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精準對接和個性化服務。建立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開展專業培訓,為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智力支持。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讓我們堅定落實好《紡織工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以轉型之“進”促發展之“穩”,以創新之“力”開未來之“局”,以數字化轉型杠桿,撬動行業未來。

  (資料來源: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
本網最新
美日韩极品无码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
京ICP備14037240號-1 公安備案號:11010502039965???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二環朝陽門北大街18號7層 郵編:100027 郵箱:ccta_bgs@126.com
電話:010-85229649 010-85229419 傳真:010-85229649 2010 版權所有 ?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